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贵州扶贫攻坚进入“精确滴灌”时代

2015-10-29 19:21:00 来源:

精准扶贫政策渐次落地

贵州扶贫攻坚进入“精确滴灌”时代

日期:2014年09月16日 作者:李慧莲 赵海娟 李健


精准扶贫政策调查系列报道·贵州篇(现状)

经过几个小时的翻山越岭、边走边采访,7月19日午后一点多,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的车终于从赫章县城开到了地处乌蒙山腹地、曾以苦甲天下闻名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来不及吃饭,我们先进了村委会精准扶贫办公室,听这里的几位村干部与驻村干部介绍情况。

“这些是海雀村所有贫困户的档案,共70户250人,我们村的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因为驻村工作组年初就到村到户,各户的帮扶措施也都明确落实,就等着看结果了。”毕节市扶贫办派来的驻村帮扶干部陈毕松指着靠墙摆放的那些整齐有序的蓝色档案盒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记者随便打开其中一个,看到里面放着厚厚一摞资料:包括填写详细的入户登记卡、贫困户申请书等等。墙上贴满了海雀村精准扶贫的总纲、路径、帮扶干部任务分解图等。村里的几位干部、村民介绍完毕,看到我们对他们精心设计的精准扶贫宣传漫画小册子很有兴趣,陈毕松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小册子里有的精准扶贫 “十子歌”,旋律简单、有力,朗朗上口,一时让我们忘记了旅途的劳累与饥饿。

海雀村是贵州省落实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贵州省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最难的省份。2013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745万人,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0个片区县,涉及武陵山、乌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为摸清精准扶贫政策在这个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示范区和决战区的开展落实情况,7月中下旬,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走访了贵州省的贵阳市、仁怀市以及毕节市及下辖的1县2区(赫章县、毕节经济开发区、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10多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和贫困村,并与贫困户、驻村帮扶干部、村干部、省市县各级主抓扶贫工作的政府官员以及当地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的精准扶贫政策在贵州省受到了各层人士的普遍欢迎,“积极、正面”的评价占据主流。目前,贵州省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多项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已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针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已率先完成识别;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率先实现全覆盖;其他相关措施也都在推进中。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贵州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杨小翔介绍说,中办25号文件下发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做出了一系列系统性安排,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贵州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已制定出台,建立了一整套与国家主体精神一致又能体现贵州特色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帮扶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进退机制。

此外,贵州省内市县也分别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创新精准扶贫的新方式,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如毕节市实行的“十子机制”、黔东南州实行贫困户“个案管理”、六盘水市提出驻村干部“服务订单”、铜仁市实行“五访五问”驻村工作方法、玉屏县开发了“民情信息电子管理系统”等,使帮扶工作更加精准。

“精准扶贫春风起,十子歌儿传山里,十子机制十步曲,十子连心心欢喜……”陈毕松在海雀村唱的那首精准扶贫“十子歌”,唱的就是毕节市的精准扶贫“十子法”:即通过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等十个步骤,分别建立了精准扶贫识别、分类、驻村、规划、帮扶、配置、动力、引领、联动和管理机制,推进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曾为这“十子法”绞尽脑汁的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对本报记者说,这些步骤都是他们一线调研中一点点发现、整理出来的。今年春节刚过,驻村工作组的干部们冒着大雪都全部到位。海雀村作为胡吉宏的帮扶点,他已去过那里十几次,每次都会住上几天,他主笔的十几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就是这样一篇篇写出来的。

据胡吉宏介绍,构建一套机制的“十子法”只是海雀村精准扶贫的“四法”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三样 “法宝”:即明晰一条路径的力量法、突出一个抓手的抓手法以及实现一个突破的产业链法。目前,海雀村精准扶贫“四法”已初见成效,为当地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目前,精准扶贫“四法”已在毕节试验区全面推广。

“规定动作”落地有声

在建档立卡方面,本报记者在贵州省探访的其他贫困村与海雀村的工作进度基本一致,均已完成。比如毕节市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格佐新村、仁怀市后山乡新山村等。一些贫困户村民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以来,驻村帮扶干部经常来家里串门,询问家里成员的基本信息和经济状况,并向他们讲解政府的扶贫政策。

“贵州省的建档立卡工作已率先完成识别,目前各地已进入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阶段。”杨小翔介绍说,为做好建档立卡工作,贵州省按户均10元的标准,共计安排1912万元,依照贫困户识别“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识别“一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采取“定量定性”的方式建档立卡,识别出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

“随着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展开,通过发扬基层民主,透明程序,保证了贫困户认定的相对公平公开,减少了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社会不公。”贵州省毕节市精准扶贫办公室副主任黄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精准识别,能够为“扶真贫”、应扶尽扶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里杜鹃管理区的一位莫姓贫困村村民向记者反映:“过去,谁是贫困户由上面定,现在是自己申请,然后派人来核实,还要公示。大家看得清清楚楚,谁也做不了假。”

毕节市赫章县扶贫办副主任周勇对本报记者说,通过对贫困户、贫困县的精准动态管理,可使稳定脱贫的户、村、县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得也有声有色。目前,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管道”——驻村工作队已在贵州省的各个贫困村“搭建”起来。据杨小翔介绍,贵州省在2013年“部门帮县、处长联乡”选派3万名干部组建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基础上,今年选派55864人组建11590个驻村工作组,按一村五人的原则,首次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

本报记者在毕节市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采访该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曹学文和驻村帮扶干部万宽广时,他们告诉记者,大寨村现有驻村帮扶干部7人(市安监局3人,县档案局1人,乡里3人),今年3月份开始驻村,要在这里工作一年。曹学文的本职是结构乡党委委员,而万宽广是毕节市安监局救护队执法大队队长。他们自年初起就来到村里,与定点帮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一步,正在寻找帮他们脱贫的具体办法。

据了解,为增强驻村工作队的履职能力,贵州省按照每村2万元标准建立帮扶资金;在38个省领导的每个定点扶贫乡镇,各投入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12个非集团帮扶重点县的同步小康工作队,每个队安排50万元的党建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驻村帮扶项目。

驻村工作队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真扶贫”。黄春向本报记者反映,过去,贫困地区干部对上大项目大工程的积极性很高,而对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等具体的工作则重视不够,这种“抓大放小”的问题在很多贫困县十分常见。如今,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贫困户、村识别出来后,驻村工作队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管道”进村入户,并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原因制定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制度保障。

创新机制,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创新体制机制是激发内生活力、‘真扶贫、扶真贫’的重要内容。”贵州省扶贫办法规处处长罗颖旭向本报记者介绍,为确保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贵州省对贫困县考核、减贫摘帽和项目资金管理等进行改革创新。

在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方面,贵州省制定了 《贵州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将50个重点县县委书记、县长和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作为考核对象,推动贫困县工作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

罗颖旭表示,由于对贫困县的考核更多地放在减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幅等方面,这有利于引导贫困地区党政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上,而不再是盲目追求GDP发展上。这种设计有利于形成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和问责机制。

在实行“减贫摘帽”激励机制方面,为切实改变部分贫困地区发展动力不足、贪恋“贫困帽”等现象,贵州省规定,对“减贫摘帽”重点县“摘帽不摘政策”,并从“摘帽”之年至2018年,每年奖励1000万元的资金。对“摘帽”重点县、贫困乡党政负责人,优先提拔任用,做到政治上有荣誉、组织上受重用、经济上能受益。对未按计划完成“减贫摘帽”任务的,采取组织措施处理。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贵州省级财政共预算安排资金9.098亿元,对已实现“减贫摘帽”的14个县366个贫困乡镇进行奖励。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地方调查中发现,该政策受到很多地方干部的认可和欢迎。百里杜鹃管理区党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世军说,“减贫摘帽”政策不仅可以激发内生活力,对减贫摘帽的贫困户、村、县形成正向激励机制,还有利于形成良好退出机制。

在改革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方面,贵州省从今年起全面落实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制度,除重大扶贫专项和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外,扶贫资金由省主要按因素法分配切块到县(其中,2014年达到资金总量的60%,2015年及以后达到80%以上),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严格执行县级审批、乡镇实施和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省市监管和备案。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乡村公示制度、“民生特派”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贵州省扶贫电子政务平台”,运用GPS技术对扶贫项目进行监管。贵州省纪委也建立了“贵州省涉农资金监管网”,将扶贫项目、资金在网上公示,实行全社会共同监督。

一些县级干部向本报记者反映,他们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这一政策非常欢迎。赫章县委书记黄光江说,因为这种做法将改变过去那种各级政府承担责任不明、监督责任不清的状况,扶贫工作责任、分工将更加明确,有利于对工作和扶贫效果的监测、管理、考核和评估。此外,也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瞄准扶贫对象的“滴灌”式扶贫,能把钱用在刀刃上,防止扶贫资金“天女散花”,甚至出现“扶富”现象。并且随着贫困面变窄,脱贫难度加大,这种通过制度变迁来扭转扶贫工作效益递减的趋势,将使扶贫资金效益增强,有效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

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的其他方面,贵州省也正在全面推进。比如,在推进扶贫开发的三个品牌项目: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贵州省各地均在积极落实,有些方面已初见成效。在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方面,贵州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对口帮扶、定点扶贫、集团帮扶不断深入,形成了大扶贫格局。此外,贵州省还全面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等“六个到村到户”以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以及“十大扶贫产业园区”,促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