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看重庆扶贫发展之路

2015-10-29 19:21:00 来源: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庆扶贫之路的发展,验证了这句话。从以前的给钱给物,到如今开发人力资源给知识,真正给了贫困地区百姓带去了长久的福利和更多的生活幸福感。

曾经:物质扶贫

据《重庆日报》1997年10月30日第1版报道:29日上午8时,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110余辆满载着95万件衣物的卡车,带着近郊5区人民的一片爱心驶往万县、涪陵、黔江两市一地的14个区县,使下半年以来全市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达到了高潮。

为切实搞好这次集中捐助活动,渝中区、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江北等5区均成立了集中捐赠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对集中捐赠活动的各个阶段作了周密的安排和布置,使捐赠活动一开始就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前的扶贫帮扶,大抵如是。然而,物质扶贫,可以解一时之困,但难解长久之渴。如何拔除“穷根”?且看重庆扶贫方式的转变。

转变:技能培训

从2006年开始,“雨露计划”开始在重庆大规模推行,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公益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创新扶贫机制,实现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片区开发攻坚、集团式帮扶、雨露技工培训等措施,从斩断穷根、解决区域性贫困、构建大扶贫格局等方面,重庆进行了针对性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云阳县农民谭如山由于参加各种培训,在当地开起了农家乐,从2012年半年收入5万,2013年扩容后纯收入10多万。到2014年,据估算,农家乐能有个26万多的收入。谭如山笑开了花,“幸好有这些培训,让我们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比直接给钱还实惠啊。”

“雨露计划”:扶贫助学扶未来

“雨露计划”不仅包含了扶贫培训、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等工作,还关注着贫困家庭子女的读书问题。

从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在我市武隆县开展为期一年的“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对国家和我市对就读中职的“五类贫困生”实施补贴的深化和补充,以进一步提高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其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能力。

2013年春季,重庆市扶贫办全面启动“雨露计划•扶贫助学”项目,对全市33个具有扶贫开发任务区县的扶贫对象户(建档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高职的,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每人每年再补贴生活费1500元,补贴经费通过种粮直补卡直接发放到学生家庭。

扶贫显效:百万人受益

2014年1月23日,从市扶贫办传来喜讯: 2013年,由于在减少贫困人口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两个方面成绩斐然,重庆扶贫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连续斩获国家扶贫综合考核一等奖和全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一等奖。

据本网《今日话题》第43期报道,从2006年至今,重庆已有100万人通过全市扶贫系统开展的各项培训受益。重庆市扶贫办人力资源处处长胡剑波表示,目前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仍是重庆的扶贫重点,这一措施对区域性贫困的改变也有很大助益。

小编短评:扶贫开发是一项永续工程。从让贫困农民获得物资帮助,到学习新的技术,就业到创业,更新理念、改变思维,如此“授人以渔”,让有了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最终脱贫致富,拥有更强的幸福感,虽过程艰辛,却是果实丰硕。


本文历史资料选自1997年10月30日《重庆日报》见报稿第1版。本栏目信息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信息咨询中心提供,如需查询更多重庆日报历史资料,请致电023-63907740陈小姐详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