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要点

2015-10-30 17:26:00 来源:河北省扶贫办

2011年2月16日

一、扶贫办的主要职能和编制情况(略)

二、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2001年,国家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按照当时的标准,我省有贫困和低收入人口570万,贫困村7102个。全省共有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12个省定重点县。按照《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的安排,我省对7102个贫困村(其中国定县中6044个、省定县中477个、非重点县中581个)分三批扶持,2002—2004年扶持第一批3138个村,2005—2007年扶持第二批2053个村,2008-2010年对第三批1911个(后调至2155个)贫困村进行扶持。到2010年底,我省基本完成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目前,国家正在组织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省正在起草《实施办法》。

三、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这个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对贫困村帮扶为主线,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扶贫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0.5亿元,平均每个重点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以上,较“十五”期间大幅度增加。其中国家投入20亿元,2006年31942万元、2007年33712万元、2008年37120万元、2009年48910万元、2010年48572万元。另外,五年间为48.45亿元扶贫贷款进行了贴息,其中2010年扶贫贷款12.58亿元,贴息3058万元。

二是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五年来,全省直接扶持了29万个贫困家庭发展各类脱贫增收项目,许多贫困户稳定脱贫,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2010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5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3%。2009年,5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4.5元,比2005年增长33%。

三是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集中力量加强了第二、第三批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省直各有关行业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加大对重点村水、电、路、讯、校、医、文、体、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是涌现出了一批产业扶贫先进典型。经过几年的有效扶持,一些贫困县依托扶贫开发成功进行结构调整,成为设施蔬菜种植、设施养殖、高效林果大县。如黑龙港地区衡水沧州区间(饶阳、献县、肃宁)百里棚菜长廊,崇礼大棚菜和承德食用菌等片区,衡水、沧州、承德肉鸡肉鸭养殖基地。广宗县北塘町、威县小高庙、阜城县许家铺、万全县王玉庄等一大批典型村。

四、基本做法

从国家层面讲,扶贫工作分为广义扶贫与专项扶贫。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向贫困地区的各项投入等都是广义的扶贫。国家还有一块专项扶贫资金,2010年为200个亿,包括扶贫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项资金都是由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下使用的资金。作为扶贫部门,掌握使用的主要是扶贫发展资金,职责是抓好专项扶贫,协调推进广义扶贫。对扶贫发展资金的用途,近几年国家层面不断调整,主要是整村推进,改善基础条件;产业化扶贫,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实施“雨露计划”,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转移;移民扶贫;边境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综合治理。

十年来,特别是二三批村启动以来,按照国家“省负总责、县是关键、逐级落实、进村入户”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结合我省实际,对扶贫思路和举措进行了探索调整,突出抓了“瞄准”和“转变”。瞄准,就是工作推进、资金使用紧紧盯住贫困群体;转变,就是把扶贫工作的着力点由主要盯住基础设施、公益事业转变到帮助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上来。全省逐步走出了“基础设施靠行业、入户项目靠扶贫、扩大规模靠信贷、增力提效靠帮扶”的扶贫开发路子。

(一)抓整村推进——从大扶贫着眼。按照《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十一五”期间,2005-2007年,我省启动了对第二批2075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集中帮扶,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第三批2155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为切实提高整村推进工作水平,构建“大扶贫”格局,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支持力度的意见》,省直各行业职能部门依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断加大对重点村水、电、路、讯、校、医、文、体、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这个文件得到回良玉副总理肯定并转发各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将整村推进内容规范为“十二有”(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有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有村庄建设规划,有入村公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广播电视,有电话线路或信号覆盖,有学校,有合格的两委办公室,有医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家庭规范为“十有”(有一项以上稳定增收项目,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至少有一个劳动力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掌握一项增收致富技能;人均至少有半亩旱涝保收田;有坚固适用的住房;有合格方便的饮用水;有电视看;有电话;适龄孩子有学上;加入新农合有看病条件;家中或就近有洗澡条件),目标明确具体,便于落实督查。2009年,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4250万元在赤城、东光进行整村推进试点。通过以上举措,促进了第二、第三批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其中,第二批2075个重点村中有1695个村经验收完成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占第二批贫困村总数的81.7%,第三批2155个贫困村到2010年年底基本完成了整村推进建设任务。

(二)抓产业化扶贫——从瞄准贫困群体做起。一是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从2006年开始,我省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抓起,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发展生产,确保贫困群众直接受益,项目规划到户、资金安排到户、技术指导到户、社会帮扶到户、经济效益到户。这件事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头条刊登。据统计,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6亿元,用于发展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及扶贫移民搬迁等项目。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共发展蔬菜大棚近50万个,露地蔬菜15万亩,食用菌棚1.6万个,林果21.8万亩,养羊18万只、猪23万头、牛9万头、鸡鸭鹅等家禽数亿只。二是坚持龙头带动,走规模开发的路子。积极引导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着力提高扶贫项目的龙头企业带动率,合作组织覆盖率,园区产出率,到2010年底,全省共认定省以上扶贫龙头企业187家,指导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社400余家。全省各地立足优势资源,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产品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经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项目片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逐渐完善。三是从2007年开始,我省实施国家“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8个,到位资金5950万元。借鉴国家做法,在12个重点县开展了省级“连片开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00万元。

(三)抓劳动力培训转移——从提高增收脱贫能力着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着力组织实施了“万人培训、万人就业、万户脱贫”工程,累计投入扶贫培训资金4500万元,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5.8万人,涉及计算机、服装、电气焊、电工、电子技术、家政等多个专业。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300余期,培训农民26万人次。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不少贫困家庭达到了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四)抓移民搬迁——从异地脱贫上突破。扶贫移民搬迁是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特殊困难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亿元,完成了10256个贫困户、35016人的扶贫移民搬迁任务,建设40户以上的扶贫移民小区26个。

(五)抓定点扶贫——从形成合力上推动。一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四帮一”扶贫工程,集中省直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和经济强县等四方面的力量,重点帮扶52个重点县中的500个重点村。五年间,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重点村各类帮扶资金8亿多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近万个。二是充分发挥29个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在我省的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直接帮扶了48个重点村,直接投入和协调资金36亿元,如国办协调了怀安电厂、首钢引进了阳原皮毛市场等。三是省未安排帮扶的重点村由市县落实帮扶单位,实现全覆盖。

(六)抓扶贫资金管理——从政策和制度上规范。一是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搞好扶贫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五部门的有关文件,在全省52个重点县开展了扩大“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试点。通过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基本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为扶贫资金准确投放提供了依据。二是建立扶贫资金专户、资金直接到县。三是创新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在主要考虑贫困人口、地方财政收入等因素对扶贫资金进行公平分配的同时,加大了以奖代补力度和扶贫资金贴息力度。四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扶贫资金报账制、扶贫项目备案制、扶贫资金安排公示公告制等各项制度,实行扶贫项目安排“直通车”,建立“入户项目资金登记卡”,从根本上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严防挤占、挪用、截留、贪占等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七)抓互助金试点等工作——从建立长效机制上谋划。扶贫互助金试点,是建立扶贫资金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2010年底,全省扶贫互助金试点发展到了1045个村。随着试点规模的不断扩大,省扶贫办加强了监督检查和业务培训,保证了试点健康运行。谋划推广了巨鹿县建立公务员扶贫担保志愿者组织和贫困群众成立诚信自律组织解决群众贷款难的做法。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在怀安、万全、尚义、平泉、武邑、承德县、阜城、广宗、唐县、顺平、涞源等11个县建立了扶贫自立社。在大名、巨鹿进行了建立扶贫担保公司试点。

(八)抓机关建设——从提高效能上下功夫。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组织机关干部读原著、学文件,进行党性分析,做到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以“三会一清”为重点,围绕谋划启动新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强化扶贫政策和业务知识的研讨和学习。二是建章立制,促进机关规范化管理。先后修订出台了《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公文运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机关印章管理的意见》等一批新的规章,完善了机关财务、公务用车和接待制度,使机关事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廉政准则》及各级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政策规定,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制定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十不准”、“十必查”规定。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臧胜业对扶贫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四是积极推进机关机构改革和干部竞岗轮岗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现了平稳推进。

(九)抓组织领导——从谋划部署上用力。一是主动在扶贫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按照领导要求,每年都以扶贫领导小组名义下发一个全年扶贫工作的安排意见,每年组织一次扶贫工作的较大活动,调动有关部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促进有关市县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局面。二是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几年来,省扶贫办党组坚持较真,用很大的精力抓好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把扶贫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增强能力、增加收入上来,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真正进入贫困家庭。三是注重舆论宣传工作。

五、困难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一是贫困人口数量仍然较多,投入不足。按照我省15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农村仍有560万贫困人口,约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0%(其中,按照国家1196元的扶贫标准,仍有贫困人口350万,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6.3%)。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践看,西部地区一个千人左右的村脱贫,扶贫资金、整合资金在500万左右,我省要使一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不包括村的基本建设,仅就发展产业来说,投入至少二三百万。而从目前情况看,平均每个村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50万,远远低于扶贫开发的需要。这些年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均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在有扶贫任务的省中是较低的。山西、辽宁等省地方列支扶贫资金都超过2亿元,云南达到6亿元,我省只有1.2亿元,在国家考核中多次被扣分、批评。开发式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衔接上有差距,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标准倒挂。也有的地方,即使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也不肯在预算中安排扶贫开发投入。扶贫与低保在工作体制上未理顺。二是新十年我省国定重点县有大幅度调减的趋势。从今年开始,国家对国定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以减为主,只减不增。减的依据是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近年来,我省40个国定重点县这两项指标与中西部的县相比增幅很高,面临着逐年大幅度减少的境况。

六、下步扶贫工作

(一)关于“十二五”扶贫工作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完成3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2、基本思路:

“十二五”我省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瞄准,盯住一个目标,扭住一个抓手,加大三个力度。

坚持一个瞄准,就是要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在搞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确定扶贫对象,确定扶贫区域和重点村。

盯住一个目标,就是盯住贫困家庭增收这个目标,做大做强扶贫开发细胞工程,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扭住一个抓手,就是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抓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设施畜牧,高效林果等。在环首都贫困地区、黑龙港地区和太行山区建设特色鲜明、初具规模的扶贫项目片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加大三个力度,就是加大互助金试点力度,加大到户项目贷款贴息力度,加大小额信贷担保工作力度,探索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互助金的有借有还性质,是最好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新启动的贫困村,到村资金超过一定额度后(如达到60万元),再增加部分通过竞争,安排互助金试点,为重点村留下一批 “小银行”。同时,继续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在符合条件的县建立扶贫自立社。

3、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工程。2001-2010年全国启动了14.7万个重点村。“十二五”期间预计启动3万个村,2011年只启动6000个村,每村预计支持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要求多方自筹100万元,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扶贫产业。我省 “十二五”预计启动6000个村(包括国定村),分期认定。

二是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以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为重点,每年至少扶持6万个贫困家庭发展入户增收项目,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按照成方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在环首都贫困地区,重点发展节水设施蔬菜、设施畜牧、食用菌、优质林果等,打造环首都生态富裕带。在黑龙港地区,支持贫困家庭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瓜果),发展肉鸡肉鸭设施养殖,打造扶贫开发“大菜篮”片区。在太行山区,继续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鲜果品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实施好国家整合资金、连片开发项目的同时,继续安排省级连片开发项目。

四是实施移民扶贫工程。对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引导搬迁户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和中心村集聚。改资金预拨制为分阶段验收报账制。

五是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以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就业、未升学的新生劳动力,通过直接补助,引导和鼓励他们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六是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帮扶合力。继续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组成扶贫工作队,对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贫困村进行集中帮扶。

(二)关于2011年的主要工作

为确保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围绕“十二五”我省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确保当年2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1年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制定我省《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实施办法》和“十二五”扶贫开发相关专项规划。

二是筹备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001-20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先进,对新十年特别是2011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部署。

三是启动实施对第一批(三年)2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扶持。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十二五”期间启动村庄要控制村数,提高水平,力求一次性解决问题。待国家计划下达后,我省要对整村推进规划进行微调。如果国家强调按“十二五”规划实行帮扶制度,我省实行多年的三年帮扶制度也要进行调整(改为五年两批,重合帮扶一年)。新启动的重点村,由于是通过竞争入围,村风较好,积极性较高,每个村原则上都要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互助金试点管理组织,村民诚信自律组织,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搞好全国扶贫开发成就展河北展区布展工作。

五是探索和完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在产业扶贫、扶贫培训、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互助金试点、扶贫项目公开公示、推进“大扶贫”等方面继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推广江苏通过担保,扩大小额信贷经验。省里拿出两亿元放到农村信用联社。开始时押一贷三,后来押一贷五,由于贷款都能如期收回,现在敞开贷款。根据农户还款情况,省政府对信用社和扶贫办予以奖惩。去年,我们到江苏学习,感到我省应当学习江苏做法,可从财政扶贫资金每年挤出几千万,作为担保资金,发挥倍增、长效作用。在我省国定县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扶贫将是重要手段。最近,拟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

六是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落实和完善机关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局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