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贵州:长顺 “藤缠树”精准扶贫见实效

2016-04-28 12:14:00 来源:贵州日报

能人带动 黄花寨里好淘金

  韦小权、韦小八两兄弟是敦操乡斗麻村河边组村民,2006年,由于要修建黄花寨水库,他们成了移民。因为不理解移民政策,原本外出打工的韦小权回到家,带着村民们开始上访。“那时家里的经济越来越紧张。”韦小权说。

  2013年,已经搬到长顺县城移民安置点的韦小权得知,县移民局为他们这些库区移民“量身设计”了扶贫项目,听完项目内容,韦小权动了心。“鼓励我们回到库区发展养鱼,政府会免费发放鱼苗、贷款上也有优惠。”

  黄花寨水库位于格凸河下游,水质好,河边组的村民自古就有“拦河养鱼”的习惯,活在水边,吃在水边。“在外打工时,看到广州那边冷水鱼价格贵、好卖,觉得养鱼是个不错的产业。”两兄弟一合计,东拼西凑了30万元,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网箱开始养鱼。

  “最开始鱼苗是政府免费发放给了我们,带我们到有遵义、惠水这些养鱼技术成熟的地方去学习,第一年政府发放了20万尾鲤鱼苗给我,当年卖了3吨鱼。”韦小权说。

  韦小权成为养鱼能人创出致富路的经历很快传遍了移民安置点,其他移民也开始跟着他加入到养鱼产业中,2014年,韦小权两兄弟牵头成立了长顺县河边网箱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了9户农户开始养鱼。这9户中有8户51人是贫困户。

  合作社成立后,购进中华鲟鱼苗,2015年初,合作社养殖的中华鲟逐渐上市销售,批发价能卖到每斤15--20元。截至去年年底,合作社的网箱面积已达到3000多平方米,年养殖中华鲟13万尾,11个社员均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

  2015年,韦小权又贷款20多万元,修起库区第一家水上农家乐“水上人家”,弟弟韦小八成了掌勺大厨。“客人坐船来到农家乐,不仅能欣赏库区湖光山色的美景,还能吃到鲜鱼大餐。周末节假日来店里吃鱼的客人很多,加上鲜鱼销售,去年我和弟弟家的纯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韦小权说。

  韦小权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还将扩大中华鲟的养殖规模,带着有意愿的社员开办农家乐。

务工就业 家门口上班好舒心

  清晨7点,敦操乡敦操村村民韦家国吃过早饭,骑上摩托车来到了村里的钩藤种植基地。8点来钟,在基地打工的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开始锄草,和大家分配完今天的工作后,韦家国又骑上摩托,往邻村的钩藤种植基地查看。

  按韦家国的话来说,钩藤是他如今生活的“中心”。“我的工作是管护钩藤基地,我自己也种了10亩钩藤。”韦家国笑眯眯地说。但在4年前,韦家国生活的中心还是外出务工。

  46岁的韦家国2007年下岗,为了保障孩子读书的费用,只能和妻子南下打工。“因为年纪偏大,找不到什么挣钱的工作,一个月只有3000多元工资。”

  2012年,敦操乡引导村民种植中药材钩藤,韦家国刚开始并不想种。“但心中出来没销路,白浪费土地。”

  2014年,敦操乡引进贵州恒顺黔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钩藤产业。村民集中将201亩土地流转交给公司,公司预付2年土地租金给群众,村民可在基地务工同时学习种植技术,每天的工钱从70—100元不等,今年钩藤进入采摘期,种植钩藤的土地将返还给村民。

  “从2014年我就到黔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月工资2000多元钱,负责管护钩藤苗,带着来基地务工的村民锄草、施肥、修枝。在村里上班,儿女上大学每个月的生活费用有着落,我很满意。”韦家国说。

  近年来,黔南自治州长顺县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创新探索了产业扶贫“藤缠树”新模式。

  “藤缠树”就是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为“树”,以贫困农户为“藤”,采取多种方式,将“藤”和“树”利益联结起来,多种经营,形成“藤缠树”利益共同体,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该县将组织和动员2000户8500个贫困人口通过“藤缠树”产业扶贫模式参与产业发展,确保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均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到2018年有9000户贫困农户通过“藤缠树”产业扶贫模式参与产业发展,确保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