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筑路六盘山 通衢奔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甘宁两省区交通脱贫攻坚见闻

2016-07-15 08:45:00 来源:人民日报

  六盘山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覆盖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省区,61个县。长期以来,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横亘大地的千沟万壑,阻碍着这里的经济发展。近些年,六盘山区以改善交通作为突破口,打响了扶贫脱贫攻坚战。日前,记者走进甘肃、宁夏两省区六盘山区深处,探访交通扶贫新进展,感受群众生活新变化。

  年迎游客20万人次,宁夏固原火石寨火了

  “快,进屋坐!去火石寨玩,住我们家最方便,吃住一天50元!”车刚在宁夏固原市火石寨乡干石窑村停定,一位农家乐老板便将记者熟练地引入家中。

  “以为你们是游客呢!”听记者说清来意,48岁的村民兼老板王志荣打开了话匣子,“路修通了之后,日子就一天天好起来了……”

  固原,本属“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西海固。这里常年干旱、土地贫瘠,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然而,拥有独特丹霞地貌的西吉县火石寨却别具一番景致,奇山、异石、茂树、岩洞、石窟俱备。过去,道路不畅、交通不便,让火石寨“养在深闺人未识”。山里人只能靠着种土豆、养牛羊过活,每户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仅能维持温饱。

  变化始于交通改善。2012年,火石寨水云公路扩建工程完工;2013年,须弥山至火石寨景区的道路也扩建了。几年间,农家乐门前的路从3.5米拓宽到6米,坑洼的石子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旅游大巴能从固原市区直接开到景区门口。当年,修路占了家里半亩耕地,上面能给几千元补偿款,可王志荣却婉拒了。别人不解,“你咋觉悟这么高?”老王嘿嘿一乐,“路修好了,生意肯定就好了,财富不就来了嘛?”

  事实,也正如王志荣所期待的那样。路通之后,旅客人数连年增加。每年4—11月旅游旺季,王志荣一家经营的北门永康农家乐都会迎来一波波游客,既有从四川、陕西慕名前来的,也有从广东、福建远道赶来的。农家乐每天营业收入能达到1000多元,一年下来,净收入8万—10万元不成问题。据介绍,去年火石寨景区接待游客20万人次,比5年前翻了两番,综合收入达到500万元左右,带动社会收入3亿元。目前,固原市已完成当地旅游环线公路的规划,未来,火石寨旅游将更加红火。

  “到2015年底,六盘山区宁夏9县区基本实现了县城通高速公路目标,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达到87%、通客车率达到95%。”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勾红玉表示。

  公路通,产业兴。除旅游产业外,近年来西吉县的马铃薯、原州区的冷凉蔬菜、泾源县的苗木、隆德县的花卉和中药材、彭阳县的林果、同心县的羊绒加工、海原县的畜牧养殖等产业均得到长足发展,贫困片区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产业”的新格局。

  从卖不出山到卖上了网,甘肃静宁苹果成了“金果果”

  “看了多少年黑白电视,前几年终于换了,一换就是42英寸的液晶大彩电!”在甘肃省静宁县余湾乡,万里果业合作社负责人辛赟峰说,以前村里人天天吃浆水面,过节才能吃上肉,现在顿顿都得炒两个菜,肉吃得都有点腻了;以前家里5口人,一年收入满打满算也就1万出头,现在人均就有2万多……

  “钱袋子咋就鼓了起来?”记者问。

  “表面上看,是因为咱种的苹果值钱了。往根子里说,是因为路啊!”当着记者的面,辛赟峰将这些年的变化娓娓道来。

  静宁县一直盛产苹果,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的余湾乡更是适宜种植。可在过去,苹果怎么也卖不上价,1斤最多卖2块钱。

  问题就出在道路不畅上。“一到收获季节,我们是又高兴又作难。”辛赟峰回忆道,以前山上没修水泥路,三轮车都开不进果园,果农们只好肩挑背扛,把苹果一筐筐拉下山,再装上三轮车。“费些力气还不算啥,关键是好不容易运到乡里、县里,再运回家更麻烦。果贩子正是看中这一点,把收购价压得很低。”再者,过去道路崎岖不平,1万斤苹果还没运到集市上,就有1000斤因为磕磕碰碰毁了卖相,“赶上雨雪天气,翻车时有发生,一年辛苦就打了水漂。”

  为破解交通瓶颈,静宁县近年来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农村公路,在苹果产区建设的通畅工程已经达到91条、610公里。

  路一打通,问题迎刃而解。“大货车能直接开进村头田间了,一辆就顶五六十辆三轮车,雨雪天也照拉不误。”辛赟峰说,外销通道打通后,不少种粮农户也积极改种苹果,种植规模连年扩大,加上营销牌打得对路,苹果“身价”与日俱增。去年,每斤收购价已涨到了6块钱。一年下来,辛赟峰一家靠着果树赚得毛收入14万元,纯收入10万元。

  村道、乡道,让苹果可以第一时间运达果业公司加工车间,国道、省道、高速路的完善则使苹果得以方便地销往全国。有了便捷的快递物流网络作支撑,公司和果农纷纷建起淘宝店、微信商城店等,把苹果卖到网上,打开了一片广阔市场。有些礼品果盒,12个苹果标价180元,照样供不应求。

  放眼整个静宁,数万农民正像辛赟峰一样靠着“金果果”发家致富。不少前些年在东南沿海、新疆等地打工的农民也开始回到家乡,种苹果奔小康。“去年静宁农民的纯收入中,七成以上来自果品收入。”县委书记王晓军估算,道路畅通使全县100万亩苹果的产值一年可增加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