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第一书记在俺村 再难也要干成事——记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驻阳原县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孙国亮

2020-09-24 11:20:00 来源:河北日报

孙国亮在蔬菜大棚里劳动。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

在经历了一个热闹的蔬菜销售旺季之后,9月的阳原县四十亩滩村渐渐归于平静。村干部杨生广带着20多名村民在蔬菜大棚里拔秧子、清大棚、整理土地,为来年种植做着准备。

“今年我们一共种了43个西红柿大棚,产值140多万元,大大超过预期呀!”9月6日,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驻村第一书记孙国亮,带着记者行走在四十亩滩村壮观的蔬菜大棚产业园内,边走边欣喜地讲着今年的收成,“咱的蔬菜品质大幅度提升,加上市场行情好、销售得力,几重利好叠加,可以说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孙国亮2016年2月到阳原县四十亩滩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对于扶贫工作,孙国亮常说:“这一趟扶贫之行决不能白来,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为老百姓干一些事,干成一些事。”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孙国亮驻村的第5个年头,而他为村里苦心经营的蔬菜产业也迎来了丰收期。

创业,千难万难不言弃

四十亩滩村东头,有个占地120亩、拥有65个大棚的蔬菜产业园区,园区的面积远远超过了村子的面积。如今,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四十亩滩脱贫的支柱产业。而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孙国亮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历程。

没有任何产业基础,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外出……2016年2月,初到四十亩滩村的孙国亮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现状。

要想脱贫,必须有产业。但发展什么?经过一番走访调研后,孙国亮得知村子水资源丰富,有种植蔬菜的历史,于是决定从设施蔬菜入手。

万事开头难,对于半辈子在警校当教员的孙国亮来说,创业之路又怎是一个“难”字所能描述得尽的。

创业,首先面临资金问题。村集体没有钱,扶贫资金需要项目完成后才能到位。没有资金,什么都无法启动。

一时筹措不到资金,孙国亮就把爱人给孩子攒的生活费拿了出来,又去跟亲戚、朋友借钱,单建设大棚初期就垫进去了三四十万元。尽管有着好人缘,但现在回想起来,孙国亮依然认为,“借钱是最难的”。

在孙国亮的努力下,第一年,四十亩滩村第一批20多个大棚齐刷刷地建了起来。

设施建好了,接下来便是运营。种植、管理、销售、雇工等等,事无巨细。为了节省一些成本,孙国亮既带工,又干活,风里来雨里去,天天扎进大棚里。

满手的老茧、满身的泥巴、黝黑的脸庞,站在在大棚里干活的村民堆里,没有人能认得出,他是驻村扶贫的处级干部。

2016年上半年,为了方便照顾孙国亮,爱人董晓娅也来到了村里。从此,孙国亮就把家安在了四十亩滩村。

2016年以来,蔬菜产业园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35个大棚发展到65个,种植的品种不断调整筛选,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孙国亮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蔬菜种植的行家里手。也是从这年年底开始,四十亩滩村的村民逐年拿到了大棚产业的“三金”,即土地流转金、薪金、股金。

孙国亮做过一个统计,四十亩滩村90%的常住人口都到大棚打过工,周边五六个村的数十位村民在这里解决了就业难题。自从大棚蔬菜产业发展起来,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一路增长,2019年达到9850元。

村民收入上去了,孙国亮的体重却下来了。驻村扶贫的第二年,孙国亮的体重从180多斤骤减至130多斤。

立业,千方百计拓市场

虽然每到年底,孙国亮都会雷打不动地将“三金”一分不差地发到村民手中,但实际上,蔬菜大棚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再加上种植管理经验不足,2016年、2017年,虽然大棚的蔬菜都出售了,但到年底一算总账,还是赔钱。

最难的是2019年,由于蔬菜市场价格低迷,张家口地区蔬菜种植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滞销,四十亩滩村的大棚蔬菜也不例外。

面对这些,一段时间,孙国亮确实感受到巨大的挫败感。但生性好强的他没有选择妥协,而是静下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想方设法为四十亩滩村的蔬菜闯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

“必须把四十亩滩村的西红柿品牌打出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十亩滩村的大棚西红柿全部使用农家肥,种植过程中基本不施农药化肥,加上品种优良,西红柿沙、甜,口感好。

刚入夏,孙国亮就忙乎起来。设计制作包装箱,尝试各种物流、快递渠道对外销售。最后,他把注意力转移到线上组织团购、线下专车直送的销售模式。

“四十亩滩的西红柿上市了,口感好,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欢迎大家多多订购,不仅能吃上品质好的柿子,同时也为扶贫事业出点力……”今年七八月份,在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的各个校友群里,这样一则启事让群里热闹起来。

把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孙国亮把学院的校友群作为进行推广先行先试的平台。孙国亮说,为了消费扶贫,他索性把校友群改成了“帮扶群”。

孙国亮也成为四十亩滩村西红柿的代言人,包装箱上显著位置印着“第一书记卖产品”“四十亩滩村的西红柿熟了”等字样,正中间则是农民模样的孙国亮手捧西红柿的画面……

让孙国亮没想到的是,从最初依靠“卖脸”,到最后竟然出现西红柿供不应求的局面,顾客群体从圈内的校友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甚至有经销商慕名而来。顾客吃了都夸赞,“四十亩滩村的西红柿还真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从6月下旬到8月底,四十亩滩村的西红柿火爆了一夏。经过粗略估算,线上团购的销售额接近总销售额的一半。

“咱的菜能够靠品质闯出市场,这是我5年来追求的目标。”孙国亮说。

5年磨一剑,四十亩滩村的蔬菜产业在经历苦苦挣扎、艰难求索之后,终于赢得了收益。

此外,经过3年摸索,村集体散养的华北柴鸡效益逐年见好。目前投入50万元的新柴鸡养殖场正在紧张建设中,一条“剩菜杂果喂鸡、鸡粪肥田种菜”的生态产业链逐渐形成。

“说实在话,就是现在离开四十亩滩村,我也放心了。”面对即将到期的驻村时间,孙国亮的心终于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