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精准扶贫政策调查系列报道·贵州篇(案例)

2015-10-29 19:21:00 来源:

■精准扶贫政策调查系列报道·贵州篇(案例)

让精准扶贫精准落地的 “毕节四法”

日期:2014年09月23日 作者:李慧莲 赵海娟

“向前进,向前冲,拔掉穷根建奇功。建奇功,敢探路,精准扶贫迈大步……”

“精准扶贫春风起,十子歌儿传山里,十子机制十步曲,十子连心心欢喜……”

“结对帮扶到村户,海雀走进好干部,真心实意来扶贫,屁股粘土坐得住……”

“精准扶贫要实现,着力建设产业链,干部群众都清醒,九个要素扣得紧……”

四首歌谣,四部曲,在黔西北地区,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不时能听到朗朗上口的精准扶贫之歌。这四首歌是毕节试验区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由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创作完成的,如今,它已然成为毕节精准扶贫“精准”落地的四大“法宝”。

贵州省毕节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乌蒙山区腹地,是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8县区中有5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262个乡镇(办事处)中有173个乡镇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除金沙县外的所有县区均列为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201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70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166.58万人。

“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的要求,毕节市级成立扶贫开发改革专项小组,针对国家确定的六项机制改革和十项重点工作专项调研,以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为契入点,强力推进试验区扶贫攻坚工作。”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背景下,毕节市以海雀村等地为试验田,总结和创新了可以复制的精准扶贫 “四法”,建立健全了具体、详实的精准扶贫工作运行体系,较好地实现了“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的要求,目前,已在全市推行。

力量法:明晰一条路径,以“五个机制”撬动“五种力量”

“向前进,向前冲,拔掉穷根建奇功。建奇功,敢探路,精准扶贫迈大步……”这首歌唱的是精准扶贫四法之一的“力量法”。

“目前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扶贫难度相对较小的贫困人口已经陆续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结合近年来毕节市的扶贫工作进展以及多次扶贫调研发现的新情况,胡吉宏对本报记者表示,拔穷根,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大的动力,要以“五个机制”撬动“五种力量”。

胡吉宏所说的 “五个机制”和“五种力量”,指的是贵州省委提出的: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节市以改革创新推进扶贫开发的总攻路线。

这条路径的明晰成为贫困户的力量之源。“我今年不出去打工了,已经向政府申请了60头猪仔,准备在家大干一场。”7月19日下午,在海拔2300多米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贫困村民王兴发的家里,他笑着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这个个子矮矮、皮肤黑黑的小伙子,有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对于依靠养猪业脱贫信心满满。

在调研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在毕节市经济开发区中屯、豪沟、汉屯、小坝村一带,受益于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创新,以及工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措施,这些昔日的贫困村早已翻身成为富裕村。工业园区建设所在地附近的村寨,村民的生产已从纯农业发展到多业并举。种菜的、加工的、养殖的、打工的、办厂的、开店的,物尽所用,人尽其才。小坝村村民潘艳琴在开发区内的兴国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目前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元,她丈夫在开发区内的另一家公司上班,收入和她差不多。目前她家已经脱贫致富。

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昔日的穷山村正在变成一个个生意兴旺的农家乐、农家旅社。受益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该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80%以上,乡村道油路好路率达90%以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加上明显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为该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扶贫”之路。

此外,本报记者在毕节市多个贫困县以及贫困乡村调查时还发现,针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创新也不断涌现,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使当地脱贫路径变得愈加清晰。

十子法:构建一套 “十子”扶贫机制

“精准扶贫春风起,十子歌儿传山里,十子机制十步曲,十子连心心欢喜……”在海雀村,几乎每个驻村帮扶干部都会唱这首精准扶贫“十子歌”。因为这首歌所唱的“十子机制”正是发源于此。

海雀村,是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因其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如今正在成为“精准扶贫第一村”。这里推行的精准扶贫“十子”机制,抓住“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和“怎么扶贫”等关键环节,使精准扶贫政策很快、很好地落地生根。目前,这一做法已在毕节全市推开。7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海雀村,一探“十子机制”的玄机。

瞄靶子,建识别机制。走进海雀村,干净整洁的白墙灰瓦房映入眼帘,如果单从外表看,记者根本看不出哪家是贫困户。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驻村帮扶干部陈毕松告诉记者,海雀村这几年全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村民的住房有了很大改善,从外面看不太分得出贫困户,必须走进去细看、细问、细了解。针对“扶谁的贫,对象在哪里”,今年1月份以来,驻村工作队入户上门,挨家挨户了解情况。通过全面摸底、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村贫困人口为70户共250人,全部纳入今年的减贫对象。

梳辫子,建分类机制。针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海雀村围绕“三个因素”进行分类:一是从因灾、病、学或缺技术、劳力、发展资金等原因中列出1—2项主要原因,分列出每户的贫困成因。二是以人均纯收入为依据,按贫困程度将70户贫困户划分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类。三是根据分类情况确定对不同对象的帮扶办法。

结对子,建驻村机制。针对 “谁去扶贫”,毕节市扶贫办和赫章县委党校两个结对帮扶单位在联合派驻工作队的基础上,整合单位其他49名“非工作队员”干部,共同参与结对帮扶。

理路子,建规划机制。针对“目标怎么定,思路是什么”,海雀村紧扣70户250人年度脱贫目标,争取结对帮扶单位和有关专业机构,帮助指导和协助制定了《海雀村扶贫工作规划》,决定走以设施农业为主要模式,以刺绣、养猪、养鸡、养牛、荞麦等具体项目为支撑的产业发展路子,并对全村进行了具体的功能区划。

想法子,建帮扶机制。针对“扶什么,怎样扶才有实效”,海雀村的做法是六个到村到户:即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找票子,建配置机制。“围绕项目,钱从哪里来”海雀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财政投入。二是积极探索扶贫贴息贷款、信用社无担保贷款等模式,拓宽融资方式。三是将村集体、贫困农户和企业捆绑为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户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目前,海雀村已联合贵州壹号公司,由村里出土地和劳动力,企业出资金和技术,合作发展养鸡项目。

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如何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海雀村的做法:一是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共建美好家园成为其自觉行动。如在启动刺绣项目的前期,全村只有6个妇女报名。工作队就带领村里妇女外出实地考察,并带回有关刺绣产品的照片和价格信息,目前参加刺绣的妇女增加到了30多名。二是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优选排列帮扶需求。三是明确群众主体地位。如“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有关文明公约让每家每户签字认可,一开始是工作队直接帮助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现在已经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为,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强班子,建引领机制。脱贫致富,“领头雁”很重要。对此,毕节大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用好乡镇党委书记,选好村党组织书记,同时注意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比如海雀村村民张付光家,去年外出务工挣回近6万元,家里还出栏14头猪和1头牛、产出1万公斤洋芋,人均纯收入达到9442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现在外出务工和发展养殖业的农户正越来越多。

凑份子,建联动机制。如何形成多方参与的扶贫攻坚“合力”?海雀村在上级支持下,积极建立上下协调、横向协作、力量整合的联动机制。上下协调:毕节市县乡村四级分别成立领导机构,将扶贫工作责任细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横向协作:市县建立各行业扶贫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力量整合:海雀村充分发挥作为台盟中央帮扶联系点的优势,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和个人力量。

造册子,建管理机制。“过程很关键,如何精细化?”海雀村着力从四方面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对象管理。全村70户贫困户250人已建立台账,对象的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帮扶责任人、脱贫时限等信息全部登记在册。二是措施管理。围绕“六个到村到户”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细化了帮扶措施。同时,建立了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三是成效管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按照市县乡建立的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级帮扶单位、精准扶贫工作队和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定期考核。

抓手法:突出一个抓手,落实“六个到村到户”

“结对帮扶到村户,海雀走进好干部,真心实意来扶贫,屁股粘土坐得住……”这首歌唱的是毕节市精准扶贫“四法”之一的“抓手法”。毕节市精准扶贫办副主任黄春说,要让贫困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同步奔小康,需要一个指向更为明确的抓手,而“六个到村到户”即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以及基础设施等六方面到村到户,则成了毕节市精准帮扶非常有效的抓手。

“肯定想找点钱,只是觅不到门路。上面有人来帮,最好了。”胡吉宏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他此前在海雀村调研时贫困户们向他反映的,如今,随着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的落实,贫困户们的愿望达成了。今年海雀村70户贫困户都已经有了帮扶责任人。整个毕节市,目前,市县乡三级共明确了1854个单位,抽调18239人,组建了2273个驻村工作队;明确干部86147人,通过“1+N”、“N+1”的方式分别与本年度拟减贫的11万余户4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当前已实现“一村一扶贫工作队、一户一帮扶责任人”,做到了“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多喂一头牛,又栽洋芋又种红花,好嘛!”海雀村贫困村民朱学安对于驻村帮扶干部为他们规划的种养业很满意。据陈毕松介绍,目前海雀村70户贫困户除了年老病残丧失劳动力的,都纳入产业发展的扶持对象,哪家参与发展什么产业,全部登记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工作明细表上。据黄春介绍,为推进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毕节全市落实特色经果林62万亩、林下经济90万亩,中草药70万亩,脱毒马铃薯350万亩、反季节蔬菜100万亩,新增养猪12万头、羊4万只,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园区55个,扶持发展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家。

“当然是搬下来好,这里不仅住得好,还能开商店赚钱,我们相当满意。”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格佐新村村民胡雪是扶贫生态移民中的一员,从偏僻的石牛村迁过来后,她们一家住在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商业街上的搬迁楼里,一楼是商铺,二楼可居住。最让胡雪满意的是,格佐新村这个扶贫生态移民村位于百里杜鹃景区主干道旁,也是规划建设中的“花海文化城”的核心地段,游客多,生意好。

“我们将扶贫生态移民安排在此,就是想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解决移民搬迁后的生计和发展问题,让他们不仅能脱贫,还要致富。”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党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世军对本报记者说。

据黄春介绍,有几组数字能说明毕节在六个到村到户方面的努力:在教育培训到村到户方面,今年毕节全市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576346人次,并筹集5310万元资金资助贫困学生。毕节全市计划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4109户17837人,建设移民住房4832套,目前正在启动实施中。在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方面,全市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万户 (不含威宁);计划完成通村油路建设6000公里;解决39.4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小康房2500户;新建及改造电网线路1037公里;实现98.95%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启动建设2190个小康寨等。

产业链法:实现一个突破,推进产业链扶贫

“精准扶贫要实现,着力建设产业链,干部群众都清醒,九个要素扣得紧……”这首歌歌唱的是,毕节市精准扶贫“四法”之一的“产业链法”。

“产业链建设发展是一种高效稳定可持续的扶贫方式,通过产业链建设,以企业的生产效应吸纳和带动贫困地区劳动人口的致富效应,有利于形成区域发展中心,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激活区域经济,实现区域内贫困农户的整体脱贫致富。”胡吉宏对本报记者说。

那么推进产业链扶贫,该怎么走,怎么做呢?胡吉宏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十几次在海雀村的调研加上其他地区的调研,自己已写了十几篇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他最深的体会就是实施产业链扶贫,要以产业链建设推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体运作,延伸产业链的功能作用,对接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的联系。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首先链起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园区等“九个发展要素”。在海雀村,本报记者见到了包含七大产业在内的、完整的、链起“九个发展要素”的海雀村产业链扶贫示意图,把全村70户精准扶贫对象布网在这条产业链上。

“链起‘九个发展要素’的产业链扶贫,有利于推动‘内源扶贫’,增强内在活力、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吸引劳动力回流,通过内外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链动了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胡吉宏说,应该说,通过“四法”,毕节已使精准扶贫政策的种子较快、较好地实现了落地、发芽,目前正茁壮成长,就等着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