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河北某预备役师开展扶贫工作纪实

2015-10-30 17:29:00 来源:

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河北某预备役师开展扶贫工作纪实

5年前,河北某预备役师立足贫困山区摆战场,主动与编组地域6个条件最差、最偏远的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这些村庄所在地区生态脆弱、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如何帮助他们摘掉贫困帽子?一张无形的考卷摆在了该师党委“一班人”面前。

日前,笔者走进扶贫村之一赞皇县黄连沟村,听老乡们七嘴八舌说起乡村的变化:以前一家老小挤在石头窑洞里,现在大瓦房明亮宽敞;以前人畜混居没有专门厨房,煮饭烧柴烟熏气大,现在有了独立厨房,还接通了自来水……比起当年,如今的生活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抓住扶贫要害——

“火车快”要靠“车头带”

农民要致富,先强村支部。走访调研中该师领导发现,大多数帮扶村党组织工作不规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他们抓住党建扶贫这个要害,全力建强村党支部。

2010年底,该师组织扶贫村的党员骨干,到位于衡水市安平县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实地参观见学,增强党员意识,强化使命职责。他们还通过举办党务培训、共过组织生活、“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提高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树立起支部就是堡垒、党员就是旗帜的好形象,使“火车头”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1年,在该师的大力支持下,黄连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修通了16公里进山路,村民外销玉米、苹果等农产品获利后,又引入蓝莓,种下了200余亩“致富苗”。群众感言:“跟着这样的党支部,奔小康有盼头!”

过去,有的帮扶村党支部没有办公场所,开会要临时找地方;有的党员活动室破旧不堪,人气冷清。没有阵地,何谈发挥组织作用?2011年以来,该师党委先后6次协调地方相关部门,争取专项经费50余万元,改建或搬迁了部分村党支部办公室,新建了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和村民图书室等基础设施。

帮扶村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创新意识不强。近年来,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军地先后推荐9名优秀退伍军人和优秀民兵充实到村班子中。他们各显身手,很快成为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转变扶贫理念——

“富口袋”先得“富脑袋”

“部队要在村里办铲车培训班啦!”去年11月初,这个消息在景县青兰乡苏堂村不胫而走。没几天工夫就有85人报了名。“下一期啥时候办?能不能开个叉车培训班?”几个没报上名的小伙子拉住村干部不停地追问。

为走活帮扶之路,该师协调劳动部门,根据市场用工信息为村民提供免费就业培训。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村民刘小刚,以前在建筑工地当了8年小工,去年春节期间接受瓦工技术培训后,回到工地当上了大工。“现在虽然还在工地干活,但挣得明显多了。”接受采访时,刘小刚高兴地说。

2013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黄连沟村小学锣鼓喧天,操场上坐满了师生。看着孩子们童真的眼睛,该师结对助学的24名官兵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掉队!”

5年来,该师广泛开展助学活动,多次协调经费帮助6个村子的学校修建宿舍区、教学区、运动区,使办学条件大为改观。目前,全师团以上干部人人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师机关还设立了扶贫教育基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该师先后165次邀请农技专家、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深入田间地头讲解农技知识,在帮扶村中掀起了一股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以前,不少村民把秸秆就地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听了专家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的讲课后,他们转变观念,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苏堂村村民刘二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秸秆回收利用,他家每年既省了饲料,又少买了肥料,一里一外能节省3000多元。

过去,帮扶村中大都缺乏娱乐设施,农闲时节,赌博、酗酒、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村民致富后口袋里有了点儿钱,就比穿戴、比吃喝。预备役官兵驻村帮扶后,帮助各村建起“农家书屋”“农家网吧”等文化场所,引导村民们树立新风正气,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

■创新扶贫模式——

“大水漫”变为“精准灌”

曾几何时,扶贫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人力、物力、财力没少费,成效却不明显。为避免陷入这一窘境,该师党委创新扶贫模式,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在与6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后,该师会同地方交通、电力、农林等部门,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村串户,同村干部座谈,到村民家中走访交心,对帮扶村的地理环境、种植结构、贫困原因、急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了解,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为各村量身订制扶贫计划。他们针对各级实际,该师按照“一连帮一户、一营帮一组、一团帮一村”的模式,逐级签订《扶贫责任书》,做到层层有责任、户户有人管。

过去,沧州沧县汪家铺乡刘进士村没有产业支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师炮兵团驻村干部深入调研后,利用国家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和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协调农林部门建起阳光生态园、百草园等高效农业产业项目,帮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夙愿。

5年来,该师各级精准发力,先后为帮扶村打深水井10眼,硬化路面30多公里,开发特色产业项目20多个,援建小学5所,植树两万余亩,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