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穷人银行’帮俺脱了贫!”

2015-10-30 17:38:00 来源:

□本报记者 李铁兵

“自立服务社放贷不要抵押,还送贷上门,解决了贫困农民的融资难题。这不,俺用自立社的4000元小额贷款搞起了肉牛养殖,不到2年时间就实现了稳定脱贫。”9月15日,在平泉县七家岱乡大地村,孤儿、五保户邢国发高兴地说。

“自立服务社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部(中和农信)的下属分支机构,成立之初就把服务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作为使命,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空白。”平泉县农户自立服务社主任王德一解释说,他们把信贷额度限定在二三百元至一万六千元之间,就是为了使贷款自动瞄准贫困农户,把钱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从2008年11月挂牌营业到今年8月,他们累计放贷2.23亿元,帮助4847户中低收入农民解决了贷款难题。

9月15日,记者随“小额信贷在中国·2014媒体寻访活动河北行”采访团来到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大庙村时,正赶上自立社邀请的食用菌专家李忠民给小额信贷户讲解食用菌秋季管理技术。李忠民告诉记者:“自立社根据农时变化和贷款户需求,平均每年组织20多场次的现场技术培训,通过提高扶贫产业效益和农户收入,降低放贷风险。”

走进小庙村贷款户卢成文的蘑菇大棚,只见整齐排列的一袋袋菌棒上吐出灰褐色的香菇。老卢告诉记者,他家过去靠种植玉米为生,一家6口人每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前两年借钱给儿子办婚事欠了几万元的外债,想贷款发展食用菌却贷款无门。自立社的信贷员了解到他的需求后,主动帮助他用小额信贷建起了食用菌大棚。“靠着小额信贷的连续扶持,如今我不仅还清了外债,每年还有十来万元的收入,彻底进入了小康行列。”笑容写在老卢脸上。

山区贫困农民偿还能力较低,自立社如何确定贷款对象?又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有着6年放贷经验的信贷员梁俊山对记者说:“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在地方完全实现了本土化管理。信贷员都是当地人,非常熟悉周边百姓的生产生活。此外,为了帮助自立社筛选贷款客户、强化连带责任,自立社要求农民贷款时实行五户联保,形成‘一户不还四户还,四户不还一户还’的约束机制。此外,农民从借款第三个月开始按月还贷,也降低了金融风险,确保了贷款的及时入库。到目前,他们贷款的还款率一直保持在99.7%以上。”

陪同采访的平泉县扶贫办主任张志军表示,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针对贫困群体的普惠性金融服务,为“造血式”扶贫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融资渠道,大大激发了贫困农民通过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原动力。

截至今年8月30日,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在我省累计放贷金额超过22亿元,累计放款超过26万笔,帮助1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实现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