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山西:走出大山天地阔——看各县如何推进易地搬迁

2015-11-12 09:16:00 来源:

编者按: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拥有太行和吕梁两大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山高坡陡、环境恶劣,致使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重重。蜗居这些地方的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脱贫之路格外艰难。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从1996年开始,我省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0年后,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在实践中,我省创新扶贫模式,大胆探索易地搬迁生态扶贫之路,按照与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旧村开发利用和完善社会保障“四个结合”的原则,广泛动员各级和社会力量,探索并卓有成效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道路,并成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亮点和重要民生工程。数据显示,1996年—2014年,全省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5.18亿元,帮助1.15万个自然村的23.8万户、85.8万群众跳出“穷窝窝”,踏上“康庄道”。

五寨: 万余农民变成城里人

五寨县临近县城中心有一片小平房区,家家户户红砖青瓦,干净整洁。“过去在深山里,几辈子人累死累活吃不上,住不好,搬出来后住上砖瓦房,又靠近县城,只要勤快就有钱挣。”站在新建的25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前,58岁的王保栓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家前几年从20多公里外的深山沟洞儿上村搬出来,先住在政府支持建的平房里,今年又花30多万建了新楼。问钱从哪来?老王笑呵呵地说:“攒的。家里3个人打工,一年能挣10来万块。移民搬迁真正是拔穷根的好办法。”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地区,残垣沟壑纵横,山庄窝铺众多,多数群众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五寨县围绕“一次性规划、高标准设计、分年度实施”的思路,采取规划引领、改善居住环境、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不断探索创新“城镇建设拉动型”“产业园区带动型”和“美丽乡村推动型”移民搬迁模式,融入城镇、做大园区、做强产业、发展社区、优化管理,全力推进移民搬迁工作,形成了搬迁规模大、建设标准高、群众受益面广的良好局面。截至2014年底,全县先后搬迁了200口人以下的124个贫困村庄,涉及人口1.43万人,搬迁村庄占到全县250个行政村的49%。

既要“安居”,又要“乐业”。从搬迁工作伊始,该县就注重全局发展的谋划,通过政策引导、有效举措,力助搬迁群众走上亦农、亦工、亦商的多样化致富路。据统计,全县移民新村已经有70%左右的劳动力融入城镇服务体系,依靠建筑、餐饮和运输业等发展增收。约有10%的劳动力自主开发旧村资源,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左右的劳动力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外出打工,经济收入显著提高。

岢岚:培产业与挪穷窝齐步走

“以前的村子没水没电没学校,娃娃们上学不方便,好多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现在搬迁下来方便多了。”78岁的王二罗说。走上了平坦路,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电视,生了病几分钟就能到县城医院看,这样的生活让王二罗非常满足。

王二罗是岢岚县扶贫移民的一个缩影。岢岚县地处吕梁山连片贫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岢岚县农村贫困人口达2.71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40.5%。该县通过移民搬迁开展扶贫,先后探索出分散搬迁、扩建中心村、村企共建、梯次搬迁、建设“卫星村”和移民扩城等六种模式,让移民“搬得出”也能“留得住”。

该县采取协调公用地、复垦废旧庄基、征用撂荒地、土地置换等多种方式,解决了项目实施中的头等难题。我们实行人变,地、林权不变的原则,在认真落实耕地、林木等补贴资金的同时,给移民充分的自主转让和经营权利,同时围绕县城各类经济实体、工业园,通过政府扶持、群众自愿,搭建移民群众就业平台,保障移民群众迁后发展。实行移民群众享受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六优先”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移民群众上学、就医、吃水、出行等生活困难。截至2014年,岢岚县累计建设移民安置点14个,建设移民新居3145套,分散安置了25村560户1627人,整体搬迁124村3947户11973人。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岢岚县坚持产业培育与易地搬迁同步推进,社会服务体系与移民新村建设同步完善,努力保障搬迁的移民能脱贫。”记者在大涧乡吴家庄村看到,移民新村里的农民新居整齐划一,旁边是蔬菜大棚和鱼塘。岢岚县扶贫办原主任刘德说,吴家庄村是依托社会力量进行整村新建异地搬迁的典型。在国新能源公司的帮助下,吴家庄建设了移民新村,发展了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实现了脱贫与发展。

左权:搬迁让闲置资源转起来

左权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立了“一城34个中心村16个城郊村”的小城镇规划,采取整体搬迁和分散搬迁相结合的形式,依靠政策引导、资金帮扶、产业培育各项措施,全面推进易地扶贫进程。尤其是在资金上,每年由县政府牵头整合各部门资金1000万元以上,集中扶持移民搬迁。截至去年底,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6万户、4.08万人;新建移民村12个、移民小区27个。

东沟旧村由位于县城东30华里处深山大沟里的5个行政村和24个自然村组成,洪灾泥石流频发,是典型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居住难的六难村庄。该县将其整体搬迁到了县城北大街,建成东沟移民新村,现有住户592户、2500余口人,幼儿园、服务中心、活动场所等功能齐全,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移民搬迁基础上,该县依托移民旧村,发展庄园经济。截至目前,全县生态庄园已达到252处,经营面积达到35万亩,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开发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庄园达65处,投资规模超过100万元的庄园达53处,其中20处超过500万元,庄园经济开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茂丰生态庄园是茂丰公司开发的,2006年接手后庄、北圈两个搬迁村的时候,耕地荒芜、核桃树多数枯亡,经过8年连续栽植和管护治理,如今已经是满山核桃树,年收入超过百万,仅核桃树管理一项每年要为当地农民发放工资27万余元。

壶关:移民搬迁瞄准脱贫靶点

壶关县位于太行山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6万农业人口,其中贫困人口有11.6万。守在大山里,群众脱不了贫,怎么办?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启动实施了山庄窝铺特困村整体搬迁工程。目前,全县累计搬迁山区群众6535户20578人。

移民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资金、土地、户籍等多个方面。壶关县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注重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探索出台了资金投入、土地使用等办法,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问题。移民搬迁,钱从哪来?以财政补助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相关部门多渠道整合资金,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负担。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了农民搬迁的积极性。

“政府补贴了4.2万元,自家花了11万元,就住上了207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集店乡岭东村村民关孝李说,跟原来在山里比,生活变化翻天覆地,自来水、柏油路、卫生所、超市,“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这是壶关县给移民搬迁定的“硬杠杠”。壶关县坚持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项目同步实施,从大山里搬出的农民有的安置在工业园区周边,有的安置在旅游区邻近村庄,有的安置在城镇附近,有的安置在中心村,移民群众家家有活干有钱赚。在紫团生态产业园区,从石坡乡移民过来的元建风正在大棚里采摘蘑菇,她一脸自豪地说:“现在一个月下来能挣2400多元,家里的农活还能抽空打点,丈夫也在外打工,比住在山沟沟里时强多了。”

垣曲:易地搬迁牵手城镇化建设

在垣曲县城东环花园移民小区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单元住宅里,从地处大山深处的民兴村搬迁而来的郭高云和家人,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家常,其乐融融。

垣曲是个山区贫困县。从2001年开始,该县对生存条件较差的103个山庄窝铺,先后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涉及3740户14850口人。在扶贫移民中,该县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按照“三个结合(把扶贫移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城镇建设相结合,同扶贫产业开发相结合)、两个优先(优先往城镇移,优先往交通沿线移)、一个集中(集中连片建中心村,搞片区开发)”的原则,按照科学规划,将扶贫移民安置一部分进主村、一部分进乡镇、一部分进县城。

扶贫移民,资金是保障。县财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列支360万元移民搬迁专项支持资金,用于解决移民征地困难。在移民用地上,优先安排,优先规划,并以全县最低的出让金挂牌,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减轻群众的搬迁成本。在移民用地上,优先安排,优先规划,并以全县最低的出让金挂牌,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减轻群众的搬迁成本。

移民搬迁是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政府不能“包办”,也不能“代办”,必须调动社会力量,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建设模式。市场化运作就是要将扶贫移民工程推向社会,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解决用地、供水、供电、供气等重大基础项目投入。多元模式就是利用政府出让土地、集体建设用地、企业四荒开发地、闲置的企事业单位土地等多种形式,首先解决移民搬迁用地指标,继而解决相关问题,推进和加大扶贫移民易地搬迁的进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