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承德市今年推动15.16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6-01-19 15:11: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刘俊杰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李建成)最近,兴隆县挂兰峪镇二甸子村村民王福,买回了心仪已久的电动三轮车。依托天子山风景区,王福在扶贫部门帮助下开起了农家院,去年纯赚2万多元,一举脱贫。

承德是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承德去年共有15.08万像王福一样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今年,承德将着力实施“155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重点解决15.16万人(含农村低保五保人口4.5万人)精准脱贫问题。

精准建档,解决扶持的问题

为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承德全面建立“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的动态管理,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贫困户认定首先由村民提出申请,各村民小组汇总后申报,再通过村民代表、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两委班子成员、包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最后确定贫困户,并张榜公示,然后上报镇里、县里审核,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按照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程度的不同,将贫困户分类,因户施策,全面落实帮扶措施,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全面保障。

2014年,承德通过建档立卡识别出贫困村906个、贫困人口75.17万人。2015年,经过甄别又将5751户、17251名不符合标准的人员,调整出建档立卡数据库,并录入非贫困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7014户、贫困人口15752人。

精准施策,解决扶持什么的问题

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找准了致贫原因,摸清了帮扶需求。该市通过实行“五个一批”,分类施策,确保“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

通过产业发展扶持一批。按照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两手抓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形成了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时差菜、马铃薯、养殖业、小杂粮、手工业、乡村游9大特色扶贫产业,共发展露露、颈复康药业、神栗食品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7家、国省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30家,带动了12万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

通过异地搬迁支持一批。承德群众居住分散,全市有2万多个自然村,“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很多。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生态移民、产业聚集、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途径,将偏远地区群众向中心村聚集,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通过教育培训支持一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对扶贫对象和低保人员进行点单式就业培训,以参加生产和外出务工等方式,带动2.5万贫困户稳定脱贫。同时,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保障一批的办法,让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病、因灾致贫等人群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两个项目覆盖近30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0%。

精准帮扶,解决来扶的问题

扶贫攻坚抓什么、怎么抓?围绕这些问题,该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全市共派驻了8支扶贫工作队、2.85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确保每个贫困县都有驻县工作队,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一套脱贫办法。

贫困村最紧缺的是人才,通过一对一帮扶,该市把特殊的“人力资源”直接配制到贫困的地方。这些干部走村入户,帮助贫困群众找致贫原因、找致富办法,突出抓好产业、项目、资金、保障、跟踪管理等,实现扶贫方式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为了更好地帮扶贫困乡村,该市紧紧抓住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多次到国家部委、企业争取支持与合作。同时,多渠道建立与北京有关企业和单位的沟通联系,共引来5个国家部委、66个省直部门和发达县区进行“一对一”帮扶。各级帮扶单位共引进、开工建设了599个帮扶项目,引进投入帮扶资金8422.41万元。

精准谋划,实施“155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截至去年年底,承德还有贫困人口50.07万人,其中扶贫对象25.92万人、农村低保五保人口24.15万人。2016年,承德将着力实施“155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重点解决15.16万人(含农村低保五保人口4.5万人)精准脱贫问题。

“1”即坚持“一个定位”。以创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统领,高位推进扶贫开发,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扶贫攻坚示范区。

第一个“5”即推进“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把该市全力打造的6条扶贫产业带、9个扶贫产业片区、5个手工业生产基地,采取直补到户、权益到户、贴息到户等多种到户模式,扶持贫困户2.8万户9.8万人。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启动37个贫困村、4750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健康养老产业、乡村旅游等生态经济,实现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院校学生,每生每年落实3000元扶贫资金直补到户,年内实施“雨露计划”培训3000人以上。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纳入2016年减贫计划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人员,按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第二个“5”即打造“五大亮点”。打造旅游扶贫示范区。重点推进滦平县金山岭、兴隆县六里坪和燕山峡谷2个旅游扶贫片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100户,建成5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点,扶持2个贫困村建成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的旅游配套服务村,带动200户贫困农户从事旅游配套产业,直接带动600人实现脱贫致富。

打造光伏扶贫示范区。抓住平泉县被列入国家首批30个光伏扶贫试点县的机遇,2016年力争建设光伏电站4个。年提取光伏扶贫公益金600万元,直接扶持2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光伏设施农业1000亩,带动500户贫困农户发展设施农业。

争创国家级扶贫培训基地。依托承德市扶贫办技工学校,针对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贫困家庭“两后生”三类群体,开展驻村干部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包和呼叫服务培训四项培训,争取认定为国务院扶贫办的培训基地。

打造金融扶贫融资平台。以扶贫资金为杠杆,撬动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金融资金投入,尽快实现扶贫投入由财政扶贫资金为主向由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转变。各县支持金融扶贫项目资金投入要达到年内县扶贫发展资金总额的30%以上。

率先在省内搭建市级扶贫网络数据信息平台,运用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GPS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跟踪动态信息,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实现可控化、可视化,资金使用情况全程精准监控、精准监管。

“6”即落实“六项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脱贫责任,逐级签订军令状。各县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各乡镇统筹抓好扶贫攻坚任务和政策的落实。贫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具体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包户干部负责制定结对户脱贫计划并配合实施,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加强机构建设。各乡镇成立常设的精准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成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由驻村工作组组长兼职办公室主任,驻村工作组成员专职从事扶贫工作。

创新扶贫机制。通过向上争取、本级安排、信贷投入等形式,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建立改革和扶贫互促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采取属地入股或异地入股的形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参与经营。

强化统筹结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扶贫、家庭手工业、能力建设以及其他各类涉农资金打捆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

落实帮扶责任,加强对社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争取京津社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参与到扶贫攻坚中来。

建立督查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尽快落地。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