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网络媒体走转改]保定扶贫重在精准 力保村民甩掉"贫困帽"

2016-04-28 12: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精准扶贫”这四个字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记者的眼中就是和从前的粗放扶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罢了。但这几天随着网信办组织的“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网络媒体走转改“的集体采访活动走下来,采访了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大道村,随后又走进了河北易县的台底村、田岗村,还有涞水县的白涧村和松树口村,通过深入了解贫困县、贫困村现如今精准扶贫的进展情况,记者才明白“精准扶贫”四个字艰辛的背后。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略显俗套,可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在中国的今天,这句话还依然奏效。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了457万公里,高速通车是世界第一,但部分偏远山区交通还是非常不便利。交通的便利才能使社会资源与贫困地区进行交流,才会有利于解决贫困落后地区解决脱贫的问题。

  记者这两天通过走访保定的几个贫困村发现,无论是产业发展成熟的村落还是正在发展产业的村落,交通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图为骆驼湾村新修的水泥路。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摄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骆驼湾村三年前交通很不便利,村子里面剩下的老人出行都很不方便。现如今,据村支书介绍,新建村村通道路6条10公里,省道382公路至骆驼湾瓦窑的旅游公路也已经建成,全村通了水泥路,村内的道路也全部硬化。据记者观察,路灯也全部变成了太阳能路灯。不止是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也是如此,支部书记陈国介绍,瓦窑旅游公路通车,通村道路都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村内硬化道路达到3200多米。这些变化都为村里人带来切实的方便,对于贫困地区来讲确实为扶贫工作提供了便利。

  本身完善交通就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式,能让更多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向外界打开,为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谁贫困就要扶持谁,还要进行重点施策。中国经济网记者随行探访保定的多个村庄中,大多数村庄都几乎都是老人在留守,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让这些贫困村脱贫,成了村干部,县领导首要考虑的问题。

  图为唐荣斌翻修的房子。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摄

  唐荣斌的家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拜访过,当时居住条件确实很差,收入水平也不高,老两口生活过的并不景气,现如今,阜平县的危房改造已经惠及到骆驼湾村,唐荣斌的旧房子如今已经被翻修一新。村里为了增加老两口的收入,让二人每天在敬老院打扫,为其每月增加1400元的收入,另外唐荣斌海加入了土地流转,还有相应的补贴收入,老人家对目前的生活现状感到非常满意。这就是精准扶贫重在“精准”的实例,“精准”二字的实现,才能让扶贫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家中。

  图为顾家台村村口。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摄

  小到户,大到村。中国经济网记者随队采访了河北保定大大小小的八九个村子发现,针对每一个村子的特点,都有不一样的产业扶持。记者印象最深的一个村子是顾家台村,村子不大,全村贫困户有52户,占到全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村支书陈国介绍,他们村为了增加村民收入,让村民能脱贫,引进了白沟九歌皮具有限公司的箱包加工产,免费提供厂房和水电,让其使用当地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加工,吸纳了镇内妇女就业60多人,其中包括顾家台村的妇女15人。他还说,工厂的保底工资是每月1500元,如果加工数量多就按件计量,工资大概每人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对于一户家庭来说年收入就增加了3万多。

  除此之外,很多村子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承包给企业,然后进行养殖、种植业、电商等产业的发展,每个村干部都为自己村民做实打实的考虑,让他们能够真正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解放思想”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中国经济网通过这几天的走访发现,大部分村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留守在村子里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人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年轻人相比相对滞后,在他们的眼里,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老天爷赏的饭,说什么都不能丢。可是贫困村、贫困户要想脱贫就必须发展,光靠几亩黄土地就能吃饱饭享受更好生活的老套路已经行不通了。

  要想扭转这些村民根深蒂固的土地情节实在是很难,顾家台村的村支书想到一个办法,他组织村民到发展的好的村子去看别的地方是如何发展的,如何脱贫的,如何致富的,又是如何奔小康的,言传身教地对他们进行思想的“洗礼”,让他们觉得发展旅游,土地流转搞产业拿分红也是不错的选择。很多村民因此收到了鼓舞,也开始逐渐的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扶贫工作。

  图为食用菌产业园大棚中的香菇棒。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摄

  举例来说,记者参观了阜平县的食用菌产业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县领导的支持和宣传,村干部深入浅出向老百姓介绍了土地流转后建立食用菌产业对于村民的各项好处,提高了农户的思想认识和参与意识。

  记者了解到一个案例,顾军是龙王庙村人,通过村干部的思想引导,他在香菇种植基地用金融贷款的10万元承包了3个食用菌大棚,预计年收益能达到10万元,很快就能还清所欠的贷款,妻子也在帮忙集中精力打理所承包的大棚。

  实际的例子让村民们逐渐意识到思想的解放对于贫困人口今后的发展而言是应该迈出且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思想进步才能迈向脱贫的道路。

(记者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