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河北平泉:"三化联动"找准脱贫靶心

2016-05-13 11:21:00 来源:河北日报

打赢脱贫攻坚战

  5月11日上午,在平泉县中润食用菌园区,贫困户金显龙正在自己领养的两个菌棚内忙活。他家今年第一茬香菇刚刚销售一空,收入49000多元,纯赚5000多元。“年内还能出三茬菇,再卖都是利润,今年赚个四五万没问题。”金显龙笑呵呵地说。

  平泉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目前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4个,贫困人口57993人。该县坚持产业化带动、生态化发展、城镇化引领“三化联动”,力争通过2016年和2017年集中攻坚,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提前摘帽。

  产业化

  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贫困户普遍存在一种想赢怕输的心态——想致富,却没票子、少路子、缺胆子。”在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看来,产业脱贫中如何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是第一难题。为此,该县把产业扶贫着力点放在降低贫困户风险上,探索实施了投入“零风险”、经营“零成本”、就业“零距离”的产业脱贫模式。

  金显龙是碾子沟村的贫困户,因为干不了重活,仅靠种三亩薄田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眼看着身边不少人靠种食用菌发了财,金显龙动了几次念头,还是没勇气投入。直到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村建食用菌园区,他才等来了致富机会。

  按照中润公司探索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机制,基础配套设施由公司出资建设,生产技术由公司无偿提供,产品销售由公司统一经营。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全部由企业承担,金显龙只负责生产管理,实现了投入零风险。

  公司按每棒2.2元的价格赊给金显龙2万个菌棒,出菇后公司再按照每棒2.2元的价格收回欠款,超出部分全部作为他的收入,建立起贫困户参与的“零成本”经营模式。

  同时,该县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支持、资金帮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周围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零距离就业。

  2011年以来,全县发展这种扶贫模式的食用菌园区50个,面积5000亩,直接吸纳贫困户2500户,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该县还围绕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了食用菌、设施蔬菜、经果林“一主两辅”的特色扶贫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亩以上农业标准化园区2455个,流转土地17万亩。园区农产品年产量148万吨,产值74.1亿元,全县依托产业化进行生产的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

生态化

  引导贫困户绿色脱贫

  5月,正是山杏生长的关键季节。在平泉北五十家子社区北山上,村民于景刚正忙着给大扁杏树追肥。“这20亩杏林能收入4000多元呢,得仔细伺候着。”于景刚笑着说。

  平泉有山杏林59万亩,年产杏核5400吨,杏核交易量3万吨。围绕这一优势资源,该县打造“山杏—杏仁—杏仁露或杏仁粉(杏仁油)、山杏—杏核皮—发电—活性炭—文化创意产品”的循环经济链条。目前,该县山杏产业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富民产业。

  “平泉地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既要脱贫攻坚,还要涵养水源,发展绿色产业是唯一出路。”县长曹佐金说。

  该县把发展经济林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拓展基地规模,强化改劣换优提质,注重科技管理增效,初步形成了苹果、梨、板栗、时差杂果等六大果品基地。截至2015年底,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33万亩,年产果品20万吨,实现产值8.3亿元。

  2016年,全县完成新栽果树2.8万亩,高接改优0.74万亩,建设经济林骨干苗圃2处,350亩。并按照经济林扶贫相关政策要求,为全县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经济林苗木10.05万株。

  同时,推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玉米、食用菌、秸秆、山杏4条循环经济链条。

  经过“玉米籽粒—酒精—酒糟—蛋白饲料—养殖—粪便—沼液—还田—玉米”循环链条转化,全县80%以上和周围县区的部分玉米得到有效消化,增值率3倍以上。

  打造“刺槐—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还林(田)—刺槐”的生态经济循环链,助推食用菌产业迅速壮大,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200元、占比达到44%。

  推进“秸秆—青贮—养殖—粪便—沼气—沼渣(沼液)—还田”循环经济链条,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70%以上。目前,全县已建沼气池4万个,折合标准煤1.2万吨,带动增加养猪6万头。

  城镇化

  引领贫困户集中脱贫

  结束了在村办企业一天的工作,桲椤树社区村民王凤春回到自己130平方米的楼房。“我家现在有房有车,吃喝不愁,生活不比城里差。”王凤春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

  “一进桲椤树沟,一天三顿喝稀粥。”曾经穷困的桲椤树通过中心村建设,变成人口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农村社区。据社区党委书记金旭东介绍,目前桲椤树社区40%的村民在企业上班,40%的村民从事特色产业,20%的农户从事商贸流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平泉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原有291个行政村,1918个自然村,最小的村只有9人,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力不从心。

  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县启动实施中心村建设,把偏远山区的人口有序转移出来,集中居住,集中力量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集中摆布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把腾退的土地用来发展产业,从“根”上解决偏僻山村农民脱贫难题。

结合实际,在全县规划了80个中心村,平均每个中心村4000人左右。按照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和新型农村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启动中心村42个、撤并行政村91个,新建农民新居8000多套,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直接受益6万多人。

  该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中心村建设重点,大力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意识地把相关产业向中心村摆布。2012年以来,该县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6个,有79个摆布在中心村。

  “十二五”期间,平泉县县城面积由14.5平方公里扩大到17.2平方公里,再加上19个乡镇42个中心村建设,全县城镇化率由32.9%提高到45%,10万多农村劳动力实现本土就业。(通讯员陈彦华 记者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