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深入实施生态扶贫系列工程

2018-07-12 18:53:00 来源:

围场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河北省林业大县,全县林地面积887万亩,森林覆盖率58.8%近年来,该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扶贫系列工程,培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建设,释放生态红利,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两场战役”,创新推广林上要果、林间旅游、林下间作、造林护林的“一林生四财”生态扶贫模式,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一、“林上要果”增加经营收入一是科学布局,选准产业。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结合全县“四区两环七大基地”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为主的林果产业,打造金红苹果、“围选1号”杏扁、绿化苗木等林果产业专业乡2个、专业村26个,建成果品技术、观光、采摘园18个,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90多万亩,农民人均拥有3.5亩,年产干鲜果品31.3万吨,产值达5.6亿多元。二是强化服务,优化管理。深化与林业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规划建立平欧榛子、锦绣海棠、寒富苹果等新品种引进示范点和三优栽培、果实套袋、网格治沙等新技术推广示范点,提高贫困群众管理能力,打造经济林示范工程20个,新增及改造提升经济林5万亩,总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三是龙头带动,全民参与。积极培育涉林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实施规模化经营,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参与劳务等方式,加大果品仓储市场建设力度,探索公益性、普惠性的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1.6万人实现增收。

二、“林中旅游”增加服务收入。一是发挥优势,叫响品牌。借助“塞罕坝”“红松洼”“御道口”等国内外知名生态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木兰围场独特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立足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景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全新构建“围场旅游”牌,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旅游服务收入。二是突出特色,全面打造。依托森林旅游产业,以“美丽御道”“百里画廊”为主线,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筹资5.3亿成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组建了“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发展加盟户160户,户均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积极推动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1-2个,打造生态经济沟4条,新建或改造农业采摘园10个,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户100户以上,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路径。三是创新思路,优化机制鼓励贫困村创建集体公司(合作社),并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推行“二三四”工作法(集中土地流转,集中节点打造;在“政策、资金、项目”三个方向给予倾斜;统一设计、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实现项目建设贫困户参与,项目收益村集体与贫困户协商分享的发展机制。

三、“林下间作”增加销售收入。一是积极引导,多元发展。引导帮助贫困户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年内发展林下种药0.2万亩,林下种菌100万袋引导贫困农户通过采摘蘑菇、药材、蕨菜等山野资源,增加销售收入,实现 1200名贫困人口增收。二是产业配套,提升品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建设一批高标准菌菜、果品储藏设施,提升农产品初加工储藏能力和水平支持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引导非农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发展“中央厨房”等主食加工模式,确保贫困户有效益、能增收。三是加强监管持续发展积极构建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为核心,11个区域站农产品快速检测室为延伸,构建覆盖全县37个乡镇11个定点屠宰场、178个规模种植基地、252个标准养殖场的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四、“造林护林”增加劳务收入。一是聚焦政策,抓好落实。在森林资源管护人员选聘过程中,坚持把政策和资金向贫困人口倾斜,2016年以来,共选聘生态护林员3281人,落实资金2540万元,328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二是精准发力,全面实施。积极引导贫困人员参与生态项目建设,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参与生态工程整地、栽植、管护等劳务,增加贫困人员的劳务性收益。三是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围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扶贫工程,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垃圾处理、公厕建设等环保工程,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围场县上报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