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传统”变“现代” 就地能致富 ——看邢台如何借力农业产业化带动脱贫攻坚

2019-04-01 10:40:00 来源:河北日报

近日,金沙河面业集团员工在挂面车间全自动生产线巡检。记者 赵永辉摄

□记者 闫立军 邢 云

“田间麦子到筷子,三产融合好路子。收了麦子存厂子,行情好时结票子。”

这是时下在南和县流行的一段顺口溜,说的是闫里村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沙河面业集团,实行“政府+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贫困户”六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带来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范会强说,村里最初有42户贫困户,借助这一扶贫模式,现在只剩下14户,2019年将全部脱贫。

邢台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好,农特优产品多。3年来,该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带动脱贫攻坚路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同时,22.1万名农民借此摆脱贫困踏上富裕路。

产业“兴”农

贫困户变身新型职业农民

和别处不同,闫里村近6000亩麦田没地垄,没沟渠,农田管理一色机械化。

金沙河面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2016年,集团成立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出到2020年流转土地20万亩,以保障原粮供应。目前在南和建有5个粮食生产基地,面积3.7万亩。由于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据测算,“万亩方”内农业产业增加10%以上,成本下降15%,

“我家3亩多耕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租金3000多元。”闫里村冯进山老汉说,他有心脏病,无儿无女,干不了重活儿。因地块小,每年播种、收获时,机手不愿来,种地根本不赚钱。

前不久,冯老汉摘掉了贫困帽,“除了土地流转收入,我在村里和企业里打点零工,每年收入六七千元不成问题。”

“地里种的都是优质强筋麦。”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尹海献经理说,他们在全县574户贫困户里,筛选年富力强的贫困户,经过县农业局新型职业农民系列培训后,安排到金沙河种植基地从事农业生产,月均收入稳定在7000元以上。目前已聘用职业农民120余人,随着规模扩大还需更多人加入。

运行中,金沙河面业集团负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生产资料投入。合作社负责农机服务、技术指导、统一购销等。职业农民则以承包形式与合作社签订合同,收获的小麦可以运到金沙河储存“挂账”,什么时候觉得行情好什么时候结账,合作社与职业农民年底按利润“五五分成”。

同时,合作社按每年每亩50元标准支付村集体服务费。“村集体每年可收入20多万元,过去很多想办却没钱办的事如今迎刃而解。”范会强说,前几天,村集体投资给街道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记者了解到,不止是在闫里村,目前,这种模式已覆盖贾宋镇武庄等25个村,181名贫困人口获得稳定收益。其中6个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左右,保证了村内基础设施提升等公共支出,使得脱贫攻坚有了内生动力。

项目“壮”农

贫困人口变身产业工人

引来一个项目,致富一方百姓。

威县乳业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5个牧场,目前已建好3个,奶牛存栏两万头,日产鲜奶220吨。威县乐牛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孔德永说,加工车间2019年1月15日正式投产。

工人绝大部分都是从当地农户中招聘的,其中不少是贫困户,“每月工资3000多元,给上五险一金,主要工作是饲养、挤奶、操作设备等。”

“俺家一亩六分地,以前种棉花,一年收入1600多块钱。”威县赵庄镇后南寺庄村贫困户孙幼云说。他的妻子智障、无劳动能力,日子很清苦。

后来,孙幼云家的土地流转给君乐宝乳品深加工项目,每亩可获年租金900元。除此,他们还“入股”项目,2017年孙幼云家分红1350元。可喜的是,土地流转后他成为乐源牧业第一牧场的员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彻底摘掉了“贫困帽”。

“我们沿西沙河建成高效林果10万亩、优质葡萄10万亩;沿106国道打造设施蔬菜经济带,目前已达5万亩;沿金沙河依托德青源、宏博牧业等,建成畜禽产业带。同时,还建成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乳业园区和宏博食品产业园区。”威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史灿程说,很多像孙幼云这样的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借助农业产业化项目脱贫的不止一地。“上有老下有小,以前我和丈夫靠种地、打零工养活,现在打工每月能收入6000多元,日子能一样吗?”临西县苟庄村农民葛秀芝说。她所在的企业,是光明九道菇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该基地向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能带动1万多农户增收1.8亿余元。

近几年,邢台连续谋划和实施了近百个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一批加工项目进展迅速。今年,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5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

品牌“乐”农

贫困人口增收持续有力

“‘浆水苹果’越叫越响,苹果价格一路在涨,今年比去年同期每斤上涨1.5元到3元,果农全年人均苹果单项收入增加了2000元以上。”邢台县浆水镇果农刘聚军说,过去日子苦,自从种了苹果,山里很多像他一样的果农,短短几年就发了家。

邢台县苹果种植覆盖260个行政村,年产量13万吨。2017年,邢台县注册“浆水苹果”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举办苹果文化节等系列工程,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不光是“浆水苹果”,近几年,邢台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临城核桃”“巨鹿金银花”等已成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今麦郎等一些品牌成了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更逐步实现了由产品向品牌、由品牌向名牌的转变,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

邢台市农业局副调研员李永红说,随着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加强,产业链不断延长,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带动脱贫攻坚成效突出。有数据显示,优质薄皮核桃产业区带动了2万个贫困家庭、5万贫困人口增收;优质苹果产业区辐射49个扶贫重点村,带动了1.6万贫困人口增收;优质林果产业区,辐射150个扶贫重点村,带动了4.5万贫困家庭、15万贫困人口增收。

2018年,邢台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3%,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农业园区21家,贫困县实现了省级园区全覆盖,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全覆盖。此外,邢台还发展产业化联合体16个,加入联合体的龙头企业65家、合作社77家、家庭农场43家,覆盖粮食、畜禽、果蔬、林木等产业,年产值达4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