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河北努力打造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先行区

2023-03-29 09:51:16 来源:河北日报 

3月20日,“乡村后备箱”启动仪式在衡水武强举行。

3月20日,在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的“乡创市集”上,衡水武强青年李媛媛开直播宣传推介当地特色文创产品——武强年画。 焦 磊摄

3月21日举办的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签署了“数字文化乡村建设”“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河北分中心建设”“河北省乡创赋能中心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邢台市柏乡县以汉牡丹文化为依托,推进牡丹产业与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度融合。

周窝音乐小镇。

3月20日至21日,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在衡水市武强县举办。这是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创新探索区域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新举措。

河北是农业大省、农村大省,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推动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重大部署在河北落地见效,持续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让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让产业为乡村振兴塑形,让人才为乡村振兴聚力,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动能。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强化政策支持,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去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实施人才、项目、用地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全面赋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行动,第一时间会同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深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联合印发实施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河北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在省级层面出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政策相关文件的省份。

在此基础上,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引导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良性互动,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扎实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及河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五个100”的“赋能示范”工程,按照自愿申报、动态管理、重点扶持的原则,遴选了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内容,包括16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35个特色村镇、20家示范单位、23家实践基地、16个重点项目、22个典型案例。通过评定工作,总结了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经验和典型模式,归纳提炼了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建立了常态化示范推广机制。

加强开发性金融服务保障。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中,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共安排总规模1000亿元金融支持,促进项目落地实施。

文化引领、产业带动

围绕八大重点领域,推动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

邢台市柏乡县,有着“中国牡丹文化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牡丹品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当地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汉牡丹文化节”,每当花开时节,都有大量游客到这里一睹汉牡丹的风姿。

近年来,以汉牡丹文化为依托,当地打造了规划面积超过23平方公里的牡丹产业示范区,形成了以牡丹苗木繁育、示范种植、旅游观光以及牡丹籽油、牡丹全花茶、牡丹花蕊茶等精加工系列产品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带动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去年,柏乡牡丹在第四届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上惊艳绽放,其深加工产品牡丹油、牡丹花蕊茶获得评委们的好评,一举夺得大赛银奖。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省文化和旅游厅充分挖掘广大乡村地区沉淀的多元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围绕八个重点领域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创意设计赋能,举办了第四届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征集红色创意、文化非遗、民俗艺术、工艺美术等门类作品,使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点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实现了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

演出产业赋能,打造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舞台精品力作。其中,反映创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农村题材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今年3月亮相首都北京舞台。

音乐产业赋能,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乐器协会等通力配合,共同推进河北乐器制作基地建设等项目合作。

美术赋能,组织举办了“走进太行——艺术点亮乡村”全国美术家写生采风创作展览等活动。

手工艺赋能,建设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把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

数字赋能,与阿里集团合作开展数字文化乡村建设合作,在河北省以县域为单位,开展数字文化乡村建设,开发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开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

其他文化产业赋能,持续举办“村晚”“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

文旅融合赋能,创建了5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了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旅游特色样板村。

农民主体、多方参与

打好乡村“人才牌”,培育振兴“生力军”

画线、掐丝、洗砂、上色……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砂艺传承人郑铁军手中,只需一会儿工夫,梅兰竹菊、京剧脸谱就能跃然眼前。凭着这门传承160余年的手艺,郑铁军把砂画卖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铁军还在当地办起非遗工坊,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经过学习,村民们的作品根据尺寸不同每幅画可以有15元到45元的收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学会简单的技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说起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那些事,郑铁军满是自豪。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建立有效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高等学校、文化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人才汇聚的合力。

今年2月,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抖音集团联合开展的乡村英才计划——“乡创好物”推荐官专题培训在线上启动。10000名涉农文旅行业从业者参与培训,免费学习数字文化产品创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等内容。结业后,优秀学员将成为“乡创好物”推荐官,获得平台的资源扶持,带领乡亲们走上创富之路。

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中,河北分别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些行业协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将与河北联合建设“河北省乡创赋能中心”,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发动院校协会、科研人员深入河北乡村,梳理文化资源、规划乡创发展,培育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创农副产品品牌,为河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科学规划、特色发展

统筹好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

走进衡水市武强县周窝村,国槐掩映、乐声袅袅,街道、院落、雕塑无不展现着音乐的元素,萨克斯公社、手工吉他坊等特色门店让小村中氤氲着浓郁的艺术氛围,音乐、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依托全国最大的管弦乐器企业——河北金音乐器集团,引入北京璐德文化公司开发音乐教育培训、体验创作、演艺活动、休闲养生等多种业态,周窝村这个原来只有900多人的落后小村,蝶变成为独具魅力的周窝音乐小镇,村民们过上了有“声”有“色”的小康生活,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河北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提升项目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建设标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资源互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在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中共同发布了《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使京津冀乡村文化资源、产品、产业和品牌进行更加紧密地对接,共同打造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协作体,在三地乡村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搭建合作平台,拓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已与曲周、平乡、广宗、宁晋四县政府达成协议,就促进玩具科研、设计、生产开展合作。武强县与中国乐器协会已签约,将在乐器制作、人才培养、展销活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拟协调各方资源加大对我省乐器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开展千人培训计划,设立大师工作室,共同推进河北省乐器制作基地建设,努力推进中国民族器乐展落户衡水。国家文化创新产业实验区将整合政产学研资源,积极开展京冀文化产业领域项目对接活动,引导旗下园区、企业帮助河北文化企业整合资源、升级发展,实现产业功能拓展和链条延伸……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才表示,未来,河北将进一步统筹资源要素,强化服务保障,积极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富民兴县,努力把河北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试验区和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