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政务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

陕西子长:做实“五抓五到户”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2023-08-25 14:09:44 来源:延安市乡村振兴局 
陕西省子长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来陕回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做实“五抓五到户”,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
image.png
抓主体责任落实,工作手臂延伸到户
一是高位推动。成立以子长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巩拓衔接领导小组,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易地移民搬迁后续帮扶等十个工作组,建立定期报告、协调推进、督导考核机制,全面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二是高效联动。实行“三级书记”主抓,县级领导包镇联村、乡镇领导包片挂村、帮扶单位驻村、帮联干部联户工作制度,30名县级领导、205个帮扶单位、101名第一书记、226名工作队员、3783名党员干部高效联动、真帮实扶。
三是高频行动。常态化开展“敲门入户”“八个一遍”“督导帮扶”“蹲点调研”“回头看”等行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image.png
抓动态监测帮扶,脱贫成果巩固到户
一是精准政策宣传。采取挂标语、贴挂图、发手册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子长说书、子长快板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政策,真正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累计发放防返贫政策明白图册3万余份、开展文艺宣传70余场次。
二是精准监测识别。优化“组、村、镇、县”四级网格监测预警机制,落实1218名网格员,将全市6.78万户农户信息全部采集录入并实行动态管理。畅通农户申报、村组摸排、干部走访、部门预警、平台反馈等渠道,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401户1080人纳入监测对象,确保风险对象100%纳入。

三是精准帮扶退出。按照“分类施策、精准到户”的原则,实行监测对象“双包”责任制,精准落实增收型、发展型、保障型帮扶措施,户均享受3条以上帮扶措施。对落实帮扶措施和风险消除的,定期跟踪问效,确保帮扶见实效、退出不反弹。截至目前,消除风险136户372人,监测对象人均收入达到10765元。

image.png

抓内生动力培育,收入水平体现到户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深入实施以山地苹果为主,畜牧业、设施种植、小杂粮、马铃薯、蚕桑、中药材等多元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切实将60%以上的衔接资金用于产业,落实小额信贷13847.59万元,带动1.2万农户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增收。
二是推进稳岗就业促增收。建立就业需求、技能培训、实际就业“三库联动”,综合运用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安置、技能培训等措施,开发公益专岗1890个,脱贫人口外出务工稳定在9300人以上。

三是经营主体带动促增收。探索推行“联村党总支+企业+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制定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政策,兑付奖补资金235.1万元,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image.png

抓易地搬迁后扶,公共服务融入到户
一是服务用心。建立搬迁点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爱心超市、老年服务室、警务室等,落实户籍、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等“一站式”便民服务管理,确保搬迁群众能融入。
二是管理暖心。夯实迁入地责任,建立社区+帮扶工作队+物业公司的管理体系,持续跟踪监测搬迁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做实做细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搬迁户底子、就业去向和收入情况等,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三是帮扶真心。出台“一输出、二开发、三带动、四扶持、五保障”5条帮扶措施,完善集中安置点社区工厂、小菜园、小商店等基础功能,不断拓宽收入渠道,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

image.png

抓乡村建设治理,发展成果惠及到户
一是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先行,推行专班、专家、专业高校“三专”+本土乡贤人才工作机制,完成村庄分类129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15个。突出“两地三线三建”梯次建设布局,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整合各类资金2.3亿元,2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秀延东川生态振兴示范区初见成效。
二是持续推进环境整治。聚焦农村厕所进院入户、垃圾处理进点入场、污水治理进网入站,落实“八清一改”基本要求,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绿化美化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健全农村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机制,累计建成农村垃圾转运站13个、污水处理站30个、卫生厕所16739座。

三是探索推进乡村治理。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乡村治理方式,推进移风易俗领域问题治理,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让乡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2个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